幻灯四
幻灯三
幻灯二
幻灯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机构职能 > 重点企业 >
“民兵 +”加出“乘法效应”——青海省军民融合

今日视点

  这是一次紧跟时代的探索,这是一个响亮的使命回答,这是一条必须走好的改革转型升级之路。

  河湟两岸、青海湖畔、三江源头……大美青海处处闪烁着令人瞩目的“绿色迷彩”,一支支民兵小分队活跃在雪域藏乡、田间地头、草原牧区,无论是在驻训演练场上摸爬滚打、生态管护区中严密巡逻,还是走村串户扶贫调研、挨家挨户宣传宣讲,都能看到鲜红的“民兵+”旗帜在阳光下高高飘扬。

  规模结构调整落地,军队亟待换羽重生。省军区系统如何坚决贯彻习主席强军思想,走出一条紧贴国防动员主责主业、紧贴军地桥梁纽带属性、紧贴地域发展节奏的改革发展路子?一年多来,带着这个沉甸甸的问号,省军区先后二十多次召开常委会、研讨会、座谈会,常态化组织人员广泛深入一线调研、沉入基层实践。

  最终在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发文,确立了以“着眼全局统筹、纳入体系统建、军地合力统抓、遂行任务统用”为思路,以军民融合发展为途径,以发挥“八队”作用为目标,以实现“九化”为标准的新时代“民兵+”建设新模式,吹响广大民兵积极投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集结号。

  乘风破浪,扫清沉疴积弊,锻造“胜战铁拳”

  民兵作为武装力量“三结合”重要部分,担负着战时支前、维护稳定、抢险救灾等任务,而部分人武部官兵因受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和平积习”滋长,使得民兵队伍建设缺位、国防观念缺失、身份意识淡化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何扫除积弊,踏浪前行?

  去年9月,正在草原放牧的曲麻莱县约改镇民兵仁青接到了参加野外驻训的通知,他寻思也许点个名就解散了,就没带任何装具。结果到达集结地后,他被告知要进行为期15天的封闭训练,匆匆从战备库借到被装后,仁青才感觉到,这次训练是“动真格”的!

  “破除和平积弊,要从军事机关做起,自身标准高了要求严了,民兵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身份意识、标准意识和战位意识。”玉树军分区司令员秦元胜说。“民兵+”建设任务开始后,玉树州军地首先确立了“拓展特色,保持本色”的原则,在赋予“民兵+”新内涵的同时,严格按照实战化标准建强“民兵+支前战斗队、反恐先遣队”,确保主责主业抓在手、不断线。训练中,他们坚决摒弃“走走队列、上上教育”的陈旧训练模式,一方面紧贴实际任务开展常态化轮训备勤,每期30人,训练15天,随时配合公安、武警行动,仅今年就先后参与执勤巡逻1800余人次,锻炼了民兵队伍,加强了执法力量,另一方面紧贴战场环境组织实战化演练,今年春节前夕,该军分区以反恐维稳为背景,组织分区机关带民兵应急分队60余人,在零下20℃的严寒条件下顶风冒雪机动至野外训练场,并在不做预先准备直接组织民兵进行实弹射击考核,有效提升了民兵的打仗意识。

  “坚决克服‘编为查、练为看、建为摆’的不实作风,对接地方需求进行精准编组、精确使用,也是克服和平积弊的一个重要方面。”西宁警备区司令员蔺国彪说。

  今年4月9日下午,西宁市城东区塔尔山发生山林火灾,市政府领导一个电话打到警备区值班室,紧急调动城东区灭火救援分队46名民兵奔赴现场实施救援,城中区也迅速出动30名民兵应急抢险员跨区增援,配合消防力量及时控制住了火势。

  西宁市人口相对集中、遇到突发灾害,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可能性大,针对这一实际,西宁警备区重点开展了“民兵+抢险救灾突击队”建设。

  为增强建设实效,警备区以现实需求为牵引进行了多次调研,摸清了灾害类型、易发区域,搞清了建设需求,并与地方对接了应急运行机制。针对遂行任务“不懂专业技术,靠边站敲边鼓”等问题,在四区三县开展了“我为‘民兵+抢险救灾’献计献策”活动,征集意见建议30多条,确立了“编建规范化、训练专业化、装备配套化、保障机制化、能力多样化、行动战斗化”的建设要求。

  为确保“一有情况及时响应,共同应对”,警备区结合民兵常态备勤要求,每月安排1个连、人武部安排1个排轮流担负常态备勤分队,同时与西宁市应急办、防汛抗旱指挥部、防灾减灾委员会等部门规范了军地联席、情报共享、联训联演等应急响应机制,依托消防、气象等部门,建立了灾情专家咨询机构,整合国防动员委员会信息资源,构建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军地融合机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前不久,西宁市109国道发生山体滑坡,道路阻塞,城西区人武部接到彭家寨镇民兵情况报告后40分钟内,紧急集结担负备勤任务的“民兵+抢险救灾突击队”23人,并紧急调用民兵工程抢修分队挖掘机1台,迅速赶赴现场救援,清理土方140立方米,2.5小时内疏通了道路。

  乘热打铁,去除发展障碍,勇当“逐梦先锋”

  去年,全省525个贫困村先后退出,15.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都兰、同德、河南3县率先摘掉了穷帽子,全省各族人民往全面建成小康之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初步进入决胜小康阶段,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必须要坚持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

  前不久,笔者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走访时得知,家住巴沟乡下阿格村的藏族村民多加,人勤劳能干,靠着牧牛牧羊和草山补助等收入,彻底摘掉了“穷帽子”。谁知家中突遭火灾,财富瞬间化为乌有,4口人艰难度日,得知消息后,乡人武部第一时间派出民兵帮扶队,帮他把烧坏的房屋修缮一新,并以乡党委的名义写了“返贫救助基金”申请书,一笔5万元的救助金马上汇给了多加。拿着这笔资金,多加又购买了一批种牛种羊,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扶贫不能搞一锤子买卖,指标暂时达到了就不管了,而是要跟踪问效,不彻底摘掉穷帽子,绝不撒手。”海南军分区司令员严康林说。为提高脱贫质量效益,这个军分区启动“民兵+脱贫攻坚帮扶队”建设,选准配强专武干部,选好基层民兵骨干,坚持从退役士兵中选拔当过班长、任过支委和有能力的战士担任民兵“帮扶队”负责人,建强骨干队伍,发挥“头雁效应”。结合任务需求,采取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和军地共育等方法,开展“学政策、传经验、教方法、助脱贫”活动,讲解脱贫政策、脱贫指标、脱贫途径,提高民兵组织协调能力、帮扶解困能力和自主抓建能力。

  “过去只能守着几头牦牛几只羊过日子,前段时间,村里的民兵帮扶员帮我在网上开了网店,销售自酿的青稞酒,有了收入来源,日子真是一天过得比一天好。”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瓜则村村民扎拉旺喜上眉梢。

  “治贫要先拔掉脑子里的穷根子。高原土地贫瘠,环境恶劣,固然是致贫的客观原因,但最根本的是‘反正穷惯了’的思想根深蒂固。”谈到这一点,果洛军分区司令员杨西峰颇有感触。

  今年3月,果洛军分区精心挑选60名政治素质过硬、精通藏汉双语的官兵和民兵骨干组建了“民兵+政策宣讲员”队伍。他们上高原、下草地,分区划片、走村入帐,利用赛马会、庙会、艺术节、民兵整组、训练、征兵宣传等时节,突出群众、民兵、中小学生等受众,成立半年来,共出动民兵宣传员300余人(次),深入牧民家庭400多户,播放宣传片18部,发放藏汉宣传单近16万张,受教群众达19万人(次)。

  在宣讲活动中,他们采取“联系一个实际,解释一个现象,明白一个道理”的方法,让群众通过亲眼目睹、亲身体会,不断加深道路自信,自觉投身改革实践,社会反响强烈。今年2月,该军分区还协调州委选派10名“民兵+政策宣传员”,分别到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参加短期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增进工作实效。

  据悉,先后有11名贫困户在他们的影响下,主动向人武部寻求帮助,主动学习养种植技术,迈出了脱贫“第一步”。

  乘势而为,紧贴地域实际,争做“生态卫士”

  如何抓住机遇,保护好大美青海特别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是青海省军地共同面临的时代大考。

  海拔4800米的曲麻莱县玛多乡“黄河源头民兵第一哨”附近,方圆百里只有一户人家,远远望去,屋顶飘扬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中格外鲜艳。屋子的主人格求是一名民兵生态管护员,他每天都要来回走40多公里,开展生态巡护,详细记录野生动物活动情况、植被数量和雪线位置等情况。

  “民兵生态环境管护员常年生活在自家的草原,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具有适应气候、熟悉地形、分布广泛、便于执勤等独特优势”,省军区副司令员昂旺索南在采访中说道,如今,8000余名民兵生态管护员已经成为了常年活跃在三江源头的一支生态保护“先锋队”。

  去年以来,省军区各级始终把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具体行动,结合新时代“民兵+”建设任务,依托玉树先行推广了“民兵+生态管护员”模式,借力在三江源保护区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政策,把生态管护员纳入民兵队伍编组,一套人马,两支队伍,每人每月发放1800元的工资,为民兵队伍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科学化编组。从生态管护员中遴选精干人员纳入民兵队伍,按照户有员、社有组、村有班、乡(镇)有排、县有连的基本模式“网格化”编兵,搭建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生态管护体系,消除了生态管护的“盲区”和“死角”。坚持“三优先、三不编”原则,生态管护员总体编组比例达95%以上,有效地破解了长期以来偏远牧区民兵队伍编组难、召集难、训练难的“三难”问题。

  ——专业化训练。按照“平时参与生态保护建设,急时遂行急难险重任务,战时遂行参战支前保障”的要求,紧贴任务、科学施训,村每月、乡(镇)每季、县(市)每年组织一次集中培训,主要安排学习生态常识、法规政策、巡护技能,并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开展针对性巡护、监测等科目训练。

  ——常态化管护。生态管护员分片包干、上山入帐、进村入户,广泛宣讲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基本常识,成建制组织民兵分队参加草原网围栏、封沙育草、黑土滩治理、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定期生态巡护,实时掌握属地生态环境变化,及时发现灾情险情苗头,开展草原森林灭火、打击盗猎盗采专项行动。

  ——标准化管理。发挥县、乡两级武装部的主导作用,明确在生态管护员资格认定等;发挥农牧、林业、环保等部门主体作用,建立日填写管护日志、周汇报巡护情况、月讲评管护成效等制度。乡镇武装部会同生态监理人员,每月组织一次考勤,县人武部每季召开一次例会,对表现突出的民兵生态管护员及时进行奖励,对连续3次无故不参加考核或集体活动的,按照相关规定,扣除相应绩效工资,情况严重的解除聘用合同,先后有12名民兵生态管护员被调整出队。

  前不久,曲麻莱县“长江源头民兵第一哨”接到群众举报,通天河沿岸有一伙不明身份人员正在生态核心区活动。担任战备值班任务的约改镇民兵应急排接到县人武部命令,第一时间赶往任务地域,协助地方公安成功抓获了2名疑似盗猎人员。

  目前,在军地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三江源地区已构建起军民联防生态保护体系,重要点位有监测哨、重要流域有巡护队、重要地区有应急队的生态安全管护立体格局已初步呈现良好态势。(赵济潮 邓革虎 谭健)

  视点短评

  紧贴主责主业推动“民兵+”建设

  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发展。”在新时代新体制下,国防动员和支援保障是省军区系统围绕备战打仗的中心主业,而民兵就是省军区部队的主体,提出新时代“民兵+”建设模式,是时代的产物、改革的成果、发展的趋势,在高原民族地区开展这项工作,有着更加深刻和极为特殊的意义。

  推进“民兵+”建设是应对未来战争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并不安宁,我国仍面临着战争的风险和应对紧急情况的忧患,但无论战争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人民战争思想仍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民兵担负着支前稳后的任务,艰巨繁重,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加强新时代“民兵+”建设,必须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着眼实战需要,有效拓展提升未来战争民兵支援保障作战能力,必须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确保在关键时候,能够拉得出、顶得上、解决得了问题。

  推进“民兵+”建设是适应改革转型的大势所趋。当前,民兵工作面临的安全形势、任务需求、建设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大而不强、建非所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结构布局不合理、训练备勤水平低、管理使用不规范、综合保障跟不上,民兵队伍的“和平积习”、建设“短板”和履职“怪圈”仍然存在。加强新时代“民兵+”建设,是落实改革强军要求、拓展职能任务、构建新型力量的大势所趋,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的重大决策,必须按照体系化建设、融合化发展、法制化推进的思路,有效破解矛盾问题,探索青海特色建设新模式,推动民兵改革转型落地见效。

  推进“民兵+”建设是助力稳定发展的有力抓手。当前,民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总体保持了同向同轨,呈现出合力抓建、共建双赢的良好态势,这个局面来之不易,凝聚着军地付出的共同努力和心血。但发挥好民兵双重领导、分布广泛、使用便捷等独特优势、突出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作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我省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生态保护任务繁重,建设基础薄弱。加强新时代“民兵+”建设,使之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建在身边、抓在手上、用在关键”的拳头力量,为青海发展稳定提供强大支撑,是军地各级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曲新勇)

  故事传真

  活跃在青海湖畔的“民兵+扶贫帮扶队”

  初秋的青海湖畔,草原泛黄,牛羊成群,金黄的青稞绽放出喜获丰收的景象。

  在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牧场,德桑洛代表自己的牛肉食品加工厂,以高于市场平均的价格,签下了购买索南才旦家135头牦牛、价值83.7万元的合同。走出牧场,德桑洛所站的地方,一边是白墙红顶的藏族村落,一边是有着工业特征的厂房建筑。看着家乡逐渐走向脱贫的发展景象,德桑洛的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除了经营自己的企业,德桑洛还有另一个身份,倒淌河镇“民兵+扶贫帮扶队”排长。两年前,德桑洛退伍返乡,就在他准备外出打工时,人武部负责扶贫工作的专武干部带着惠民好政策找上了门。如今,德桑洛在人武部的帮助下贷到一笔启动资金,办起了小企业。

  “推进军民融合,打赢脱贫攻坚战,活跃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草原上的广大民兵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参建力量。”海南军分区领导对此深有体会。如何把民兵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民兵参与脱贫的合力凝聚起来?该军分区从退役士兵中选拔当过班长、任过支委和有能力的战士担任骨干,建强民兵帮扶队;开展“学政策、传经验、教方法、助脱贫”活动,提高民兵帮贫解困能力;加大物资经费保障,关心助力民兵帮扶队建设……一项项激活力、谋发展的举措落地生根,让海南州的民兵队伍心里“装着自己更装着乡亲”,肩上“挑起小家也挑起脱贫攻坚的共同责任”。

  “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打败贫穷这个‘敌人’,可现在我们有了一支战斗队。”和德桑洛一样,牧民钦旺既是海南州“民兵+”帮扶队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钦旺家中有母亲、妻子、两个孩子,过去他一个人放牧管5张嘴吃饭,10多头牛羊就是全部家产,日子越过越穷。通过民兵帮扶队与家乡藏文化饰品企业牵线搭桥,母亲和妻子巧手做出的特色饰品成为了家中收入不菲的经济来源。

  真脱贫、脱真贫,不是靠嘴喊,而是要真正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对于海南州共和县托勒台村的林有成一家来说,民兵帮扶队就是他家致富的“引路人”。林有成家里条件本身就不好,两个孩子又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脱贫又返贫,来来回回过得都是苦日子。

  “我家的情况,村干部是清楚的。”当民兵帮扶队找上门来,林有成原以为只是送点米面油,可没想到帮扶队和乡镇、企业领导一道,给他提供10万元无息贷款,并帮他制定了脱贫方案。在帮扶队的帮助下,林有成用这笔钱养了猪和鸡,购置了三轮农运车,农忙时翻地拉肥,农闲时给附近的光伏电厂拉水泥挣钱,腰包鼓起来的林有成把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从帮扶谁、怎么帮、谁来帮入手,海南军分区为“民兵+扶贫帮扶队”建立起一套务实的方法。通过军地共同研讨对策,做到扶贫对象搞准、贫困家底摸清、致贫原因查准、脱贫需求记牢。组织帮扶队走村入户、实地考察,构建起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途径、人有一技之长的帮扶模式。

  “我家的牦牛肉,今年两个月的收入抵得上过去一年。”同德县尕巴松多镇瓜什则村村民拉则加聊起了帮扶队的好。过去牦牛因为缺乏销售途径,只能在县城进行少量交易,很难赚到钱,常常入不敷出。是民兵帮扶队教给他找到了网上销售的新途径,不少村民都像拉则加一样干起了“电商”,还卖出了好价钱。藏族女孩仓拉吉的家在江仓麻村,由于靠近青海湖,土地碱性高,农牧业收成都不理想。在民兵技术骨干的帮助下,仓拉吉一家把平房改建成藏族风情民宿,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仓拉吉的腰包也越鼓越高。(马富)